具体对应了哪些审计准则呢
审计准则中包含了多种程序和要求,例如实质性审计程序和非实质性审计程序。实质性程序是直接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旨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通常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非实质性程序,如风险评估程序,用于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重大错报领域和测试内部控制。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实质性程序侧重于验证和证实,而非实质性程序则侧重于了解和评估。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会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审计项目复核》等相关准则,确保审计质量。这包括项目组内部的复核和独立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确保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证据基础的充分性。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有效的复核政策和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审计中,审计师需要特别关注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信息的核实,以及对关联方和异常交易的识别。
此外,审计中还会运用分析性复核,这是根据《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准则》等相关规定,通过比较、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帮助确定审计重点、时间和范围,以及在审计报告阶段对财务资料进行总体复核。分析性复核可以作为实质性测试的一部分,以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在运用分析性复核时,会考虑数据的相关性、目的和依赖程度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