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使用权资产及租赁负债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规范企业使用权资产及租赁负债的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准确、透明,提升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资产界定与分类
1. 定义与范围:明确使用权资产是指企业作为承租人,在租赁期内有权使用并控制的一项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房产、设备、交通工具等。租赁负债则指承租人因租赁交易而形成的在未来特定期间内需支付的租金及相关费用的现值。
2. 分类原则:根据租赁合同条款,区分短期租赁(租赁期不超过12个月,且不包含购买选择权或续租可能性)与长期租赁且年租金大于4万元,并对后者进行详细的资产与负债确认。
三、初始计量与记录
1. 计量方法:使用权资产应按租赁期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进行初始计量,并考虑租赁激励、初始直接费用等因素。租赁负债则基于租赁期开始日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计算。
2. 会计记录:在账簿中设立专项科目,分别记录使用权资产的取得成本、累计折旧及租赁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后续变动等,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四、后续计量与折旧
1. 折旧政策:使用权资产应采用直线法、工作量法或其他系统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及残值率应符合行业惯例及企业实际情况。
2. 减值测试:定期对使用权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存在减值迹象,应及时计提减值准备。
3. 租赁负债调整:根据利率变动、租金调整等因素,适时更新租赁负债的现值,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
五、风险管理与监控
1. 风险评估:识别并评估与租赁活动相关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制定相应应对措施。
2. 监控机制:建立租赁合同执行情况的定期审查机制,监控租金支付情况、资产使用状况及租赁期内的变更事项。
六、内部控制与审计
1. 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租赁活动的授权审批、合同管理、会计记录、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2. 内部审计:定期开展针对使用权资产及租赁负债的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七、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本制度由财务部解释和修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该管理制度体现了对企业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的全面管理。以下是对各部分的简要分析:
-
初始计量与记录部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2018)的要求,使用权资产应按较低的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计量,租赁负债则基于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现值计算,这与准则中对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的会计处理相一致。
-
后续计量与折旧部分,提到了使用权资产的折旧政策和减值测试,这符合准则中对使用权资产后续计量的规定,包括采用直线法或其他合理方法计提折旧,以及进行定期的减值测试。
-
风险管理与监控部分,强调了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这有助于企业识别和管理租赁活动带来的各种风险,确保资产的有效使用,也符合良好的财务管理实践。
-
内部控制与审计部分,确保了租赁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符合企业内部审计和控制的要求。
综上所述,该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确保了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的正确会计处理,同时也考虑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审计,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